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陕西日报:特种玉米真“忒色”!

发表日期:2023-07-27来源:陕西日报放大 缩小  

  黑玉米的花青素含量为黑豆的6—8倍;能直接吃的玉米,一亩鲜穗可卖到3000元;特种玉米亩均效益为普通玉米的3倍以上——  

  “眼下正是春播玉米套袋授粉,选育新组合、新品种的关键时期,大田就是我们的实验室!”7月18日,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种质资源创新与分子育种中心主任戴佳锟说。  

  连日来,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种质资源创新与分子育种中心的科研人员每天都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试验田里工作八九个小时以上。他们正在抓紧时间,选育一批特种玉米新品种。  

  “特种玉米是指普通玉米以外的经济价值更高或具有特殊用途的玉米品种或类型,鲜食玉米、花青素玉米、青贮饲料玉米等都属于特种玉米。”戴佳锟介绍,“陕西南北纵跨800多公里,玉米种植广泛,但复杂的气候及地理环境也对玉米品种提出更高、更地域化的要求。”  

  多年来,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结合陕西种业市场需求,从事特种玉米品种开发、基础研究与推广应用,走出了一条特种玉米的“忒色”之路。  

  丰富的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建立了特种玉米种质资源库,其中包括特色种质2000余份、自交系600余份。“这是目前陕西特种玉米种质资源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库!”戴佳锟自豪地说。  

  同时,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种质资源创新与分子育种中心科研团队每年在海南、陕西两地穿梭育种,目前已有7个特种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还有一批新品种即将走向市场。其中,鲜食玉米“陕K15FA”“陕K2912”“陕K7128e”等特种玉米品种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育种的目的不是发论文、评职称,而是要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让农业‘芯片’能真正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发挥作用,为农民造福。因此,育种一定要了解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研究员窦秉德说。  

  花青素系列玉米新品种的成功选育正是该团队面向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代表作。近年来,该团队科研人员在收集花青素含量高的黑玉米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定向改良、杂交组配等方式,让黑玉米的花青素含量达到黑豆和黑米的6—8倍。据了解,该团队选育的黑糯系列“陕K8143”已经通过审定,黑糯“陕K9115”、黑甜糯“陕K9148”正在生产试验阶段,黑糯(机收)、花青素水果玉米等新品种也在培育中。  

  品种育成后的推广是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重中之重。在新品种选育的基础上,团队联合土壤营养、绿色栽培、深加工及饲料饲草等领域的专家,进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开发。该团队通过攻关玉米花青素提取工艺、黑玉米整株综合利用技术方法,研究适合广泛区域推广的水肥管理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等,探索出了“科研成果+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产业帮扶模式。近年来,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先后与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签订鲜食玉米推广服务协议,共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截至目前,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已向陕南三市10余个区县推广鲜食玉米及相关技术,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  

  在示范推广的基础上,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出5类基于特种玉米的健康休闲类产品,发展的产业覆盖陕西、宁夏、新疆、山东、江苏、安徽、云南、四川等全国多地。  

  截至目前,特种玉米核心示范面积累计1万余亩,辐射带动农户同季耕作增收20%到30%。特种玉米产业化模式成为中国科学院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陕西省“三项改革”重点推介项目。  

  “在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的帮扶下,我们种出了能直接吃的玉米,一亩鲜穗可以卖到3000元!在新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的支持下,我们在山区建厂,收益将进一步增加。”紫阳县双安镇林本河村村民黄传勇介绍,如果将鲜穗再加工成系列食品和饮品,特种玉米亩均效益可达到普通玉米的3倍以上。  

  “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优化特种玉米品种性能,跟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合作,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和品种推广,打造特种玉米生态循环产业链,培育区域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戴佳锟对特种玉米的推广满怀信心。(陕西日报 张梅 实习生 房欣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