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人才 >> 人才信息

人才信息

“与羊共舞”的这群人 把青春挥洒在青藏高原

——记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张洪峰研究团队

发表日期:2022-10-12来源:党群工作处放大 缩小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在清冷的寒风中,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词回荡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这里,是海拔五千多米的西藏羌塘无人区,这群人,是来自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这段宣誓,带给团队每位党员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党旗映雪山,青春献高原

  作为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吴晓民研究员科研团队的骨干力量,张洪峰已经数次来到这片“高原精灵”藏羚羊的家乡——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但2021年的这趟科考却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去年的这趟科考任务更重,所以相比之前要更艰苦一些,劳动强度很大。除了身体上的坚持,团队每个人的精神和信念在这种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负责人吴晓民也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工作进展,因此我们就萌生了成立临时党支部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来给大家鼓鼓劲。”

  张洪峰说,当时团队共有7名党员,加上当地羌塘保护区的几名党员,大家一拍即合。于是,在蓝天白云雪山的见证下,大家面对党旗,集体重温了入党誓词,并且专门抽出时间进行了学习党章和交流活动。在思想上统一了,大家马上就有了干劲,通过这种方式保证了后面工作的顺利完成。

  团队中的年轻党员杨东东是一名工作时间并不算长的“90后”,却已是数次来到羌塘无人区的“老党员”。“与平时的党课和支部活动不同,这次的临时党支部成立活动,在羌塘无人区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带给我们每个人不一样的感触。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再苦再累,我也能坚持!“杨东东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眼神中流露着坚毅。  

  羌塘无人区临时党支部的成立,是张洪峰团队弘扬科学家精神,把党建引领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的真实写照。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无人区,队员们每天要实时监测藏羚羊的活动,凿冰取水、风餐露宿,携带设备徒步十几公里。羌塘无人区昼夜温差大,晚上的温度会降到零下几十度,一夜过后队员们的睡袋口都会结一层冰。“虽然环境很艰苦,但是我们的内心很充实,大家都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无数科学家前辈在比我们更艰苦的时期依然努力拼搏完成科研任务,我想在我们的团队中,我也看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张洪峰说。  

  青年谱新曲 赓续传薪火

  “我们经常说青年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党员更是肩负着重担。我们团队里有几位90后青年党员,他们身上尤其有一种年轻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既有专业素养,又有理想和信念!”在谈起团队里的这些年轻人时,张洪峰满是骄傲和欣慰。

  李佩韦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不久的90后博士,也是一位青年党员,主攻基因学,这是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新开拓的几个科研方向之一。刚到动物所的第一年,李佩韦就与团队跑了四趟西藏,作为一名女生,李佩韦的吃苦耐劳精神一点不比强壮的男队员差,从不喊苦喊累。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李佩韦仍然保持着严谨的敬业态度。  

  李佩韦的工作内容,需要和同事收集采样数据,在野外无人区进行采集难度可想而知,有时甚至需要深入险境,但即使是这样李佩韦也一直严格遵循着规范的采样流程。有一次有同事历经辛苦终于采样成功,但因为采集时未能佩戴无菌手套,不符合采样规范,李佩韦仍然“无情”拒绝了样本入库,并要求重新采集,这种极其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也得到了团队其他队员们的认可。  

  作为所里的领导班子成员,张洪峰培养提携青年科研人员不仅要从学术研究本身出发,还得注重提高青年队员的党性。每一次出外考察,不仅是本职工作的锻炼,也是一次传承发扬科学家精神的历练。  

  团队中另一位90后骨干巩匆然,来到动物所后由张洪峰带着首次到秦岭出野外就遇到了意外情况。由于山里路况复杂,张洪峰和小巩不慎迷路,时值深秋傍晚,手机也无信号,还下着大雨,张洪峰和小巩就找了个崖壁暂避。“我当时又累又困,我说我得睡一会,但是没多久张洪峰老师就把我喊醒,让我振作点。整整一个晚上他都没有睡,一边照顾着我防止我身体失温出现危险,一边还得注意周围的情况。就这样我们终于撑到第二天,寻找到出路终于和团队会合。”  

  虽然出现意外状况,但小巩也收获良多。“通过这次的事情,我对科研事业的艰苦程度可以说有了切身的认识,对老一辈科学家们能在那么恶劣艰难的条件下完成科研任务也感到由衷的敬佩。”  

  科研勇突破 党员树榜样

  张洪峰2004年大学毕业后从吉林农业大学来到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工作,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是怎样一种信念让他乐于扎根祖国大西部,科研足迹遍及青海西藏?“我念书时学习的是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之所以选择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主要是由于专业非常对口,老师也推荐。到所后研究所的悠久历史和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一下子把我吸引住,我自己逐渐也在受影响。”张洪峰说。

 

  8月份到所后,9月张洪峰就跟随刘楚光、姬明周等几位资深老科学家前往宁夏进行鼠害防治的项目。“从一开始我就被几位老师身上那种特有的精神所吸引,在他们身上总感觉有种东西,在实实在在影响着我。每次在外面跑调查,去青海西藏,我发现这些前辈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质,我自己总结出来就是敬业、认真和奉献。”受这种精神影响,张洪峰也在潜移默化的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每项科研任务不但要认真完成,而且要做好。  

  几年之后,张洪峰自己开始负责一些课题,他发现在跟同事和团队出去做调查时,确实需要贯彻老一辈科学家的这种精神,需要这种理想信念的支撑。“比如我们在秦岭做项目,对任务有具体要求,每条调查样线长度不低于五公里。也许可以偷懒只完成三四公里,但每次一想到老一辈的精神,还是会告诫自己,靠着这种信念不打折扣完成任务。”

  后来张洪峰在带团队做秦岭项目的时候,也是出了名的能吃苦,在山区徒步十几公里,辛苦程度并不比在无人区小。“我作为带头人,作为一名党员,所有人都在看我是怎么做,都在以我为榜样,所以我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和担子。” 张洪峰每次把最难最苦的项目和线路都留给自己,他认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科学家的精神,“作为共产党员,咱们还是要发挥带头作用,把科学家精神这种理想信念传递给团队的每一个人,也是这种理想和信念在一直支撑着我们不断取得突破。”  

  在张洪峰的带领下,团队近些年不只在藏羚羊研究和青藏高原伴生动物研究方面保持着优势,还把青藏铁路建设与藏羚羊保护的科研经验发扬光大,相继参与了西成高铁、拉日铁路、北京到乌鲁木齐高速公路等多个重大项目的动物和生态保护工作。尤其是在穿越秦岭朱鹮保护区的西成铁路建设中,张洪峰团队攻坚克难,发挥自身科研优势,设计出一种柔性防护网,对朱鹮夜宿地进行了开创性的保护工作。  

  “我觉得在这个团队中我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继承和发扬以吴晓民研究员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带领年轻的科研人员突破进取。这中间就需要把我们的党建与科研工作结合,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尤其在一些大型科考活动和面临一些比较艰难的工作时,更要把党员们团结起来,发挥带头作用。有形的东西容易达到,无形的精神更难能可贵。”张洪峰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