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0月初,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与墨玉县农业局、加汗巴格乡政府、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驻村工作队等,共同在新疆和田墨玉县加汗巴格乡进行了玉米新品种实地考察和测产,结果显示新品种在生物量和品质上均取得了喜人表现。据了解,这已是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戴佳锟研究员在新疆和田地区实地开展玉米新品种田间表现调查工作以来迎来的第三年丰收。
在高生物量饲草玉米方面,戴佳锟带领团队在前两年的基础上实现了显著飞跃。新组合JR7株高可达370-380厘米,总生物量超过5吨/亩,相较于当地主栽品种新玉1号增产81.4%;JR8株高可达310-320厘米,总生物量超过4吨/亩,相较于新玉1号增产47.1%。这一成果不仅显著提高了当地大田玉米的总生物量,也为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优质饲草资源。
在鲜食玉米方面,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第二年的试种示范同样取得了骄人成绩。今年共试种了8个品种和组合,其中以“陕K 9148”为主的花青素系列甜加糯品种表现突出,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口感,深受政府和群众欢迎。此外,新组合“胭脂玉1号”等可生吃的系列品种也以其优异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赢得了广泛关注。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连续数年在新疆多地(北疆、南疆均有示范基地)开展特种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示范工作,是跨省合作的典范,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通过育种团队的不懈努力,新品种不仅在当地落地生根,还显著提升了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为新疆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同时,这一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科技合作的缩影。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通过与新疆当地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未来,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将继续深化与新疆地区的合作,不断推出更多优质的玉米新品种,为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与墨玉县农业局、加汗巴格乡政府、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以及中科院新疆分院驻村工作队田间合影
戴佳锟与新疆生地所、新疆分院驻村队和当地农业部门交流介绍
戴佳锟介绍新品种特点